以案说法堂丨企业未按规定运行废气处理设施,“逃避监管”的代价有多重?

2025-06-09

一、案例故事:活性炭装置“睡大觉”,家具企业吃罚单

2024年11月25日,宁波市生态环境局宁海分局通过“碳小宝平台”大数据监测,发现某家具企业活性炭使用状态异常(红码预警)。执法人员迅速行动:

1.精准锁定污染源

使用PID快速检测仪在企业厂区西侧检出高浓度挥发性有机物(VOCs);

无人机高空巡查精准定位活性炭装置位置,发现配套风机停运,且企业使用的溶剂型涂料VOCs质量比高达57%(远超标准)。

2.违法事实认定

企业未按规定运行废气处理设施,导致VOCs直排大气,违反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第45条“产生含VOCs废气的生产和服务活动,应在密闭空间或设备中进行,并安装使用污染防治设施”。

处罚结果:

依据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第108条,处以罚款3.08万元。

责令立即整改,确保活性炭吸附设施正常运行。

ABUIABACGAAgqIjTswYo9s7YpAYwhAc4-wI.jpg

二、法律分析:违法成本低?企业易踩的三大“雷区”

1.逃避监管的典型手段

本案中企业“停运风机”的行为,属于“不正常运行污染防治设施”,与以下常见违法类型本质相同:

暗管偷排(如珠海某企业用暗管将含镍废水排入厕所);

伪造数据(如甘肃某药业篡改监测数据排放污染物)。

法律依据:

《环境保护法》第42条严禁通过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逃避监管;

《刑法》第338条对严重污染环境行为可追究刑事责任。

2.处罚力度升级趋势

行政责任:罚款(如本案3.08万)仅是起点,若涉及危废或重金属超标,罚款可达百万(如白银某企业被罚60.9万);

刑事责任:如广州个体户刘某某非法排放含酸废水(危险废物),被移送公安机关刑事立案;

生态赔偿:甘肃瓜州非法洗洞案中,涉案者承担地下水修复费用。

3.执法手段智能化

本案依托“碳小宝平台”非现场监管,结合PID检测、无人机取证,体现执法方向:

大数据预警:联网监控设备实时反馈异常(如活性炭吸附效率);

快速响应机制:从线索发现到现场处置≤24小时,破解隐蔽排污难题。

三、风险提示:企业合规管理三要素

1.设施运维:杜绝“装而不用”

活性炭管理:定期更换并记录(建议每3个月检测饱和度),避免吸附失效导致超标;

设备巡检:风机、管道等关键部件每日检查,留存台账备查。

2.源头替代:降低法律风险

优先使用水性涂料(VOCs含量≤10%),减少末端治理压力;

参考《重点行业VOCs治理方案》,2025年底前溶剂型涂料使用比例需下降20%。

3.员工责任到人

案例教训:苏州某公司因废气处理设施破损未维修,责任人被行政拘留;

合规建议:

签订环保责任书,明确操作岗、管理岗职责;

每季度开展《大气污染防治法》《危废管理条例》专项培训。

律师结语:环境违法已从“罚钱了事”转向“行刑衔接+生态赔偿”的综合惩处。企业需以“自证合规”为底线,用过程记录对抗监管风险。

分享
写评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