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排污单位视角谈:环境监测造假是如何被“揪”出来的?

2025-06-03

ABUIABACGAAgqIjTswYo9s7YpAYwhAc4-wI.jpg

一、在线监控(CEMS/DCS)

很多排污单位觉得在线监控设备装上了,数据上传了,就万事大吉,甚至尝试违规操作。殊不知,这套系统恰恰是查处造假的核心。2024年,生态环境部门对在线数据弄虚作假的打击力度是空前的。那他们是怎么发现的呢?

1.平台报警是起点:现在的监控平台很“聪明”。数据长时间不变(恒值)、突然跳变、长时间缺失、超过量程、或者逻辑明显不合理(比如流速为零却有排放浓度),系统会自动报警。这些报警就是执法人员的第一线索。

2.查参数,看日志:执法人员到现场,第一件事就是查企业的设备参数设置。量程、斜率、截距这些关键参数,是不是和当初备案的、验收时的一致?不一致?那就是重大嫌疑。接着查工控机、数采仪的操作日志,看看有没有人动过手脚,比如修改参数、删除数据的记录。这个日志,删不掉。

3.看管路,找“机关”:采样探头到分析仪的管路,有没有被动手脚?有没有私接旁路往里吹空气稀释?有没有加装过滤器?采样探头位置对不对?这些物理上的改动,在专业执法人员眼里,很容易露馅。

4.视频监控对时间:站房和采样口附近的监控视频是铁证。你说设备在维护所以数据缺失?调视频看看那段时间有没有人真的在维护。采样时段,视频里能看到采样状态正常吗?时间和数据记录对得上吗?

5.现场比对:最直接的一招,执法人员带着便携式监测设备,就在你在线设备旁边,同一时间、同一位置采样分析。结果出来,和你上传的在线数据一对比,偏差大了去了?那基本就坐实了。想临时调治污设施?突击检查、“四不两直”就是对付这招的。

二、监督性监测与现场执法

除了在线监控,生态环境部门日常的监督性监测和执法检查,也是发现排污单位造假的重要手段。

1.“四不两直”搞突击:不打招呼、不听汇报、直奔现场、直接检查。让你没时间“准备”,看到的就是最真实的状态。想检查前才开治污设施?想往排放口注水稀释?执法人员突然到了,你来得及操作吗?

2.查工况,看逻辑:执法人员不是只看排放口。他们会查你当天的生产记录:开了几条生产线?用了多少原料?产品产量多少?更重要的是,查你治污设施的运行记录:风机电流、水泵流量、加药量、压差、活性炭更换记录等等。如果生产负荷很高,但治污设施的耗电量低得离谱,加药量少得可怜,排放数据却“很好看”,这逻辑通吗?台账上的时间、签名、数据前后矛盾,都是破绽。

3.采样过程盯得紧:监督性监测采样,执法人员或第三方(在监督下)会严格按照规范来。采样点位是不是符合要求?是不是你企业指定的“好位置”?采样时间、频次、保存方法对不对?想干扰采样?很难,而且容易被记录。

4.查管网,找暗口:厂区里的雨水井、污水井、可疑的管道,执法人员都可能打开看看。有没有不该有的废水排入?有没有隐藏的暗管直接通向外环境?雨水口在非降雨期有没有水流?水质如何?这些都是重点。

三、群众举报与媒体曝光

别小看周边群众的眼睛和媒体的镜头,这是监督造假的重要力量。

1.12369热线:偷排异味、冒黑烟、排彩色废水、夜间或雨天异常排污、机器轰鸣……周边居民感受最直接。一个举报电话,就可能引来执法人员的重点关注和核查。内部员工(尤其是离职的)了解内情,他们的举报往往信息精准,杀伤力巨大。

2.记者暗访:就像之前曝光检测机构一样,记者也可能盯上排污大户。无人机航拍偷排、暗访员工讲述操作“技巧”、记录异常排污画面……一旦被有影响力的媒体曝光,几乎必然引发上级督办和严厉查处。网络舆情发酵起来,谁也捂不住。

四、司法审计与专项督办

造假的后果,远不止行政处罚那么简单。

1.环保税联动:你申报的排污数据直接关系到要交多少环保税。如果为了少交税故意造假、瞒报,税务部门通过稽查比对,很容易发现问题。这就不仅是环保处罚,还涉及偷税漏税了。

2.督察组交办:中央或省级生态环保督察组进驻期间,收到的关于企业数据造假的举报,都是重点督办件。督察组会要求地方深入调查,限期反馈,并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办理情况(如XX省公开中央督察组第X批交办件情况)。一旦被督察组盯上并公开,查处力度和速度都会非常大。

3.公安司法介入:对于性质恶劣的,比如篡改、干扰在线监控数据,或者私设暗管偷排有毒有害物质,造成严重后果的,案件会移送公安机关。公安运用刑侦手段侦查,检察院批捕起诉,法院判决。污染环境罪、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等罪名,责任人可能面临牢狱之灾。

以上内容就是执法人员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查处手段,这些查处手段,每天也都在应用。衡量好数据造假和法律后果的关系,数据造假一旦被查实,罚款、停产、曝光、甚至坐牢,哪个代价你能轻松承受?


分享
写评论...